兰州网站建设--近十年来,网络蓬勃发展,新的语言素材不断涌现,新词、新语、新用法层出不穷。网络新词,如:“喜大普奔”、“细思恐极”、“男默女泪”、“不明觉厉”、“人艰不拆”等。听后,心中不由顿生感慨:网络新词,真是让人欢喜让人忧!
喜的是新词网络实现了“自媒体”的功能,给普通民众提供了充分展示语言智慧的平台,写作、发表、评论等活动,不再是少数知识精英的特权,只要有台电脑、手机或其他网络终端,普通民众都可以参与其中;网络突破了词语运用的空间壁垒,遍布世界各个角落的人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实现即时交流。网络汇聚了广大民众的集体智慧,网络新词空前活跃。许多有较强表现力的新词新语新用法,都来源于网民的创新智慧,如“囧”、“亲”、“灌水”、“悲催”、“伤不起”、“鸭梨山大”,等等。
忧的是:由于网络缺乏传统媒体的“把关”环节,国家对网络活动缺乏有力的监管,社会对人们的网络行为也缺乏有效的监督,网络对语言的冲击也是空前的。
最大的冲击是差错泛滥。如把“令你们自豪”误成“另你们自豪”;把“见人不救”误成“见人不久”;把“日理万机”误成“日理万基”;把“剖腹产”误成“抛腹产”;把“脱缰之马”误成“脱疆之马”;等等。
除了差错以外,网络语还呈现出以下两种倾向。
一、游戏倾向
为了“好玩”,为了“新奇”,随意背离大众语言的结构、运用等固有规律。两种情况特别突出,即任意撕拼和滥用谐音。
二、低俗倾向
不管文明与否,无论修养高低,只要有意愿,都可以在网上发表意见。有人还故意为之,以“低俗”博取“眼球”,以“低俗”引人注意。另外,随着互联网的普及,网民中的“草根”群体日益壮大,有严重“反传统”倾向的网民越来越多。网络语的低俗化倾向十分严重,甚至充满************、暴力色彩。首先是大量网络粗俗新语的出现,如“蛋疼”、“草泥马”、“屌丝”等等。其次是传统粗话的广泛运用。
网络,已经渗透到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,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甚至思维方式。我呼吁社会各界关注网络语的运用,并加强研究,探寻引导网络语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。我也呼吁广大网民加强网络文明自律意识,提高语言文化修养,遵循语言运用规律,文明规范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