也许让一个仍拥有9000万左右活跃用户的软件,出现在消亡名单中有些说不过去。但一款软件,需要的不仅是现实的丰满,更需要的是未来的充足的想象空间,否则只会落得一个类网景的下场。
时至今日,这个曾经飞研发5年并烧掉的30亿银子的即时通信软件,与排名第一的腾讯QQ相比,覆盖用户不足后者五分之一,月均使用时间不足后者的四十五分之一。
究其原因,中移动的封闭气质与运营商思维,使得飞信错失了成为另一款QQ或者微信的机会。它对产品与功能的思考出发点,基本上皆出于怎么为“运营商老大”去吸引、盘活更多用户,而不是创造一款跨运营商平台的、能吸引大批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产品。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,和3G制式的开启,飞信被淘汰在所难免——还不用说央企体制下的低效。
事实上,当市场还没有放弃飞信的时候,它已被同室操戈。中国移动于2011年9月28日发布的新产品“飞聊”,这是一款在功能上直接凌驾于“飞信”的基础上的产品——仅仅是在飞信的基础之上,增加了可以实现跨平台免费短信发送而已。
开开、街旁
死于:没有跟上“移动”早期行为的变迁、以及硅谷同步助手的破产
Foursquare的“同步助手”们在2012年遇到了集体的滑坡,盛大切客早已转型优惠劵而默默无闻,嘀咕干脆做起了Pinterest模式的图片分享,即便是中国Check in中的泰斗级应用街旁,也放弃了纯LBS签到这一想法,而是通过数据挖掘,干起了美食推荐的活。
不妨从最简单的角度:用户行为与动机上来反思“签到”的没落。“移动”刚兴起时,签到还是一个颇“潮”的行为,但后来随着“移动”普及,该行为已然“鸡肋”化,而相应的“签到” App并未及时跟随进化。街旁网CEO刘大卫曾反思:“现在LBS地理服务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的基本功能,很多APP都自带有签到之类的功能,在现在这个阶段签到可能已经不能满足网友的需求。”
签到的兴起与没落,也是开发者、VC盲目追随与拷贝硅谷模式的结果。由于下一波移动应用会更深地介入本土生活与服务,简单同步硅谷模式、却不顾及本土用户真实需求的做法将更加不管用。
对于签到,其实还是有一些值得庆幸的地方,毕竟LBS签到在其风光之时,积累了一部分具有消费能力的小资用户,而其每一次签到、点评的真实度及说服力均高于线上的点评站,正因为此其数据积累之下的价值可以转做他用——这恐怕是单纯LBS签到应用在转型过程中唯一的救命稻草了。